殿试录取者称为什么?状元能当多大官?

每次看古装剧,殿试放榜总是最让人揪心的情节。你知道那些金榜题名的考生到底会被怎么称呼吗?今天咱们就来揭开这个古代科举最高荣誉的神秘面纱。

殿试录取者称为什么

殿试录取的考生有个统称——进士。这个称号可不是随便给的,必须经历县试、府试、院试、乡试、会试五道关卡,最终全国前300名左右才能走到皇帝面前。唐高宗显庆四年(659年)开始,进士就成了顶级读书人的代名词。

进士还分三个档次:一甲三人直接叫进士及第,二甲占30%左右称进士出身,剩下70%的三甲考生只能得个同进士出身。就像现在考试分重点班、普通班一样,这个等级会影响他们未来几十年的仕途。

殿试前三名是什么

1. 状元可不是随便能当的,整个清朝268年只出过114个状元,平均两年多才出一个。当年张謇中状元时已经41岁,这在当时都算年轻有为。

2. 榜眼这个位置有点尴尬,明明只比状元差一点,但待遇直接降档。明朝的榜眼最高只做到四品官,和状元的三品起步差着两级。

3. 探花郎听着风雅,实际选拔最严格。不仅要文章好,还得长得端正,明朝永乐年间的探花年龄必须在30岁以下,堪称古代公务员考试的颜值担当。

4. 三鼎甲可不是白叫的,他们能直接进翰林院当修撰或编修,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政策研究室。清朝134个状元中有117个后来做到二品以上大员。

没进前三甲怎么办

二甲进士看着比三甲风光,其实也就多块"进士出身"的牌子。康熙六十年(1721年)那届,二甲头名邓钟岳只能从七品知县干起,不过好在晋升通道畅通,干得好十年能爬到四品知府。

最惨的是三甲的同进士们,这个"同"字就像现在的"相当于本科",听着就别扭。曾国藩就因为考了三甲,被同僚笑话是"如夫人"(小妾),气得他苦练书法,硬是靠军功翻身。

不过也别小看他们,道光十五年(1835年)的三甲进士张之万,后来官至东阁大学士,成为正一品大员。这说明只要肯熬,最差起点也能出大人物。

殿试录取率多少

1. 唐朝最夸张,武则天载初元年(690年)在洛阳办殿试,上万人考试却只取16人,录取率0.16%,比现在考清北难20倍。

2. 宋朝扩招最狠,太平兴国二年(977年)取进士109人,加上其他科目合计500多人,不过质量参差不齐,后来不得不压缩规模。

3. 明清时期稳定在300人左右,但要注意这是从全国五六千举人中选拔的。以光绪九年(1883年)为例,会试录取308人参加殿试,最终全部授予进士,淘汰率其实是0%。

状元能当什么官

状元起步就是翰林院修撰,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秘书,虽然只是从六品,但前途无量。明朝89个状元中,有32个最终入阁拜相,占比36%。

不过也有例外,光绪二十一年(1895年)状元骆成骧,中状元后赶上科举废除,最后只能在四川办学校。可见再风光的起点,也敌不过时代变迁。

现在知道了吧?殿试这套选拔系统运行了1300多年,造就了10万多名进士。下次看到古装剧里放榜场景,你就能一眼看出谁是真学霸,谁是捡漏王了。

想了解自家祖上有没有出过进士?或者好奇古代科举更多秘密?点击下方在线咨询,文史专家帮你查族谱、解疑惑,五分钟还原最真实的科举图景!